- 052022.07
污水治理:藥不對癥 治不好病
當下最重要的不是標準問題,而是管網建設、污水收集問題及現有水廠認真運營問題即使水質做到一級A,但是污泥、臭氣、噪聲沒有解決,就都不是達標。去年以來,有報道對我國現行的城鎮污水處理排放標準提出了“過低”的質疑,認為即使按現行國標最高一級A執行,達標排放的仍是劣五類水。排放標準未與水環境質量標準接軌,被有些人認為是城鎮水環境改善乏力的“元兇”。 而根據坊間傳言,正在部委間征求意見、進入出臺前準備的水污染防治計劃已經將消滅劣五類水作為治理目標;河北省新近出臺的地方性治理計劃也已提出相同目標,并且將制定實施比一級A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要求。 在一級A之上,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到了全面提標的階段了嗎?不少來自行內人的觀點很明確,對不少城市的污水治理需求而言,繼續提標并不是當下最為緊迫的問題。 要切實提高污水收集和有效處理率 桑德環境董事長文一波表示,對于消滅劣五類水體和改善水體質量,提高排放標準是一個重要方面。但當下最重要的不是標準問題,而是管網建設、污水收集問題及現有水廠認真運營問題。“就是不要讓建成的設施曬太陽。” 當前,在絕大部分城市,相比于建在地面上的污水處理廠這個“面子”,地下管網這個“里子”遠遠沒有前者光鮮。 “十一五”期間,污水處理廠大量建成,但規劃確定的16萬公里管網的指標,到期實際只完成7萬公里。這部分未完成的“作業”后來被加進了“十二五”的相關規劃,全國規劃范圍內的城鎮污水管網15.9萬公里,約1/3為補充已建污水處理設施的管網。 管網遲遲不能到位讓根據規劃進水量而設計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不同程度遭遇水量、水質的不匹配,直接影響其運行的穩定性和經濟性,影響其減排效益的發揮。 更為突出的問題是,不少城市因發展速度遠超規劃,管網、設施滯后帶來污水直排,雖然數量上不占主流,但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排帶給水環境的危害卻更大。 來自西安市環保局的數據顯示,全市每天未經處理排放的生活污水達20萬噸。環保局調查發現,浐河城區段的污染源已經主要為生活污水,且因這一地區市政管網未接通,導致大量污水直排,是引發河水黑臭的主要原因。 而實力雄厚的北京,盡管建成污水處理廠已經達到一級A并全面向更高的地表水四類邁進,但仍然面臨著每天有相當數量污水無法得到處理而直接排放的尷尬。有行內人估計這一數字達到每日百萬噸。 這一數據雖未經官方證實,但并非空穴來風。去年8月,環境保護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對北京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督察。結果顯示,北京市在一些人口較高度集聚的城鄉接合地區,污水處理站僅覆蓋60%~70%的區域,而污水收集管網更是不配套,導致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當前,北京市政府已經開始重視上述問題的解決,在《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中,已經明確了對管道升級改造、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任務。 提升排放標準,完善管網設施,二者齊頭并進將會顯著提升水環境治理能力。但對財力有限的有些城市而言,則是一道需要分辨輕重緩急、計算投入性價比的選擇題。 要提升運營水平,做到水泥聲氣全達標 近年來,在環保部門督察督辦中,有很多污水處理廠榜上有名。本該處理污染的污水處理廠在今年反成了被媒體頻頻曝光的排污大戶。建成設施如何發揮減排治污效益,已經成為監管的重點。 對此,環境保護部不久前發布了《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督管理技術規范》(HJ2038-2014)(以下簡稱《規范》)。“只有1/3建成設施正常運行”的行業積弊成為環保部門關注的重點,必須從環境設施建設轉向設施運營管理,已成為行業共識。 據悉,《規范》針對偷排、偷工減料、偷懶的行為著重進行技術上的控制,每個運行工藝都有了要求和方法,并為基層的監管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設施建成并不代表具備減排能力,有效的治污必須建立在污水處理設施持續穩定運營的基礎上。上海市政設計院總工程師張辰曾經在一次內部討論會上指出,國內污水處理廠首先要樹立“全達標”的理念。 “現在都在說一級A,但國家對污水處理廠的要求遠遠不只這一個。”他說,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對污水廠污泥處置、噪聲、臭氣控制都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水泥氣聲同步全達標才是符合要求。即使水質做到一級A,但是污泥沒有穩定化,臭氣、噪聲沒有解決,這都不是達標。” 而令專家們遺憾的是,由于在單一減排指標的導向下,其余指標有意無意被忽略,現在能全部實現這些要求的污水處理廠還非常稀少。 與被拿來當成績說的污水處理率相比,各地污泥得到妥善處理處置的比例低得不正常,臭氣、噪聲擾民更是讓污水處理設施與垃圾處理一起,成為城市中的“嫌惡型”公共設施。這些都是污水處理廠在大干快上之后急需補課的內容。 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提升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水平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解決市場化程度低、監管處罰力度不夠和付費不到位的情況。特別是付費問題,在已經引入市場機制的地方,更是讓運營企業頗為頭痛。 一位水務上市公司老總曾無奈表示,西部某城市曾經拖欠了公司4年的污水處理費。“我們還算支撐下來了。有的小企業可能就因此垮臺了。” 而污泥的問題顯然要更為復雜,除了付費問題,還有處置途徑和技術路線選擇、部門利益協調等問題,絕非污水處理廠甚至建設、環保等單個部門可以解決的,需要地方政府的切實投入和支持。 要提升污水處理技術水平,探索先進適用技術 現在但凡研討涉及水處理,膜技術就會成為主角。近年來,膜確實幫助一些企業制造了創業“神話”。不久前,有媒體報道直言膜技術可以以每噸0.1元的成本增加來實現將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提高至地表水四類。 膜技術是否已經成為中國污水處理升級的最優選擇?下一階段的技術進步是否順理成章?對此,來自業內的觀點較為一致:膜技術有其適用的有限范圍,且成本必須考慮全生命周期。中國水環境治理任務復雜,國情特殊,還需繼續探索適用性、先進性的技術路線。 文一波評價說,膜技術在污水領域應用規模會不斷擴大,應該會達到一定比例。“但絕不是局部地方推行的大規模,這些大規模應用地區已經和將會出現各種問題。污水處理加膜絕非增加一兩毛錢成本,要高出很多,要考慮全成本,生命周期成本。” 他說,歐美國家不使用地表水四類標準作為污水排放標準,也沒有在污水處理中大規模使用膜,是因為他們國家的自然水體水質就可以保證在一、二類,本身具有很強且必須有很強的自凈能力。“我國水污染治理面臨的難題在于過去過度排放且持續時間太長。” 文一波表示,膜技術是中國污水處理升級的一個選項,但不是最好更不是唯一選項,很多其他技術如MBBR等,綜合效果更好。 污染嚴重且復雜、支付能力有限,在技術方案上無法照搬國外經驗,自有技術研發能力有限,這是很多環境治理領域都在遭遇的中國式困境。在污水處理領域,隨著大規模建設成長起來的本土研發力量已經開始了對引進技術路線的反思和中國式道路的摸索。 污水處理能否實現從高耗能向能源回收利用的轉變?排水水質提升能否在有限的成本內解決、并實現水資源有效循環?污泥如何從無人愿接受的廢物轉變為有機質礦藏?污水處理廠如何與城市發展相協調……這些都將決定污水處理設施在中國水污染治理中功能、角色的發揮,都需要一系列先進、適用技術的支撐。而這些技術上的空白點,應該成為中國污水處理行業努力的方向。
- 052022.07
污水廠提標之辯
污水廠可能提標到四類水的消息,像又一只已經被預料的靴子,被預料地投入在湖中,又掀起被預料的爭議水花。這一切之熟悉,因為與六年前的一級A之水花幾無二致,無論如何,爭議依然會爭議,推進依然被推進。因為作為中國特色的央地分級管理制度,采用明確的標準來抓落實是中央政府政策執行上最具保障因而最易采用的手段。 單從技術指標角度討論,因為尚未到標準發布環節,有些爭議其實言之尚早,但總是離不開以下指標:比如說氨氮、總磷指標尤其是總氮,如果按照地表四類水,都是極其嚴苛的參數,意味著更高的投入;如果混雜工業廢水進水的污水廠COD要做到30mg/l以下,則必須通過昂貴的高級氧化來去除或者活性炭吸附;還有就是如何能夠穩定BOD在6mg/l以下也很不容易。而SS和大腸桿菌,雖然在目前的四類水體標準中前者沒找到參考出處而后者卻放寬要求,但我們很難預想新的排放標準會在此項要求上比一級A的標準下降。我們相信,最終出臺的標準,一定會在某些參數上有所修正,不會照搬地表四類水的標準,而且,也會結合一級A提標實踐中一些指標設定中出現的問題有所借鑒。此外,經過北京市已經有大規模的實踐,技術上能否實現,應該不是根本性的問題。在水處理膜技術發展到今天,所有的技術性爭議,推導到最后,無怪乎都落在成本兩字。
- 052022.07
污泥處理行業有兩大“絆腳石”
“十二五“規劃提出目標: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據統計,當前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安全處理率不足10%。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污泥產業前行的腳步? 國家對污泥問題的認識不斷提高,產業所需投資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也并不大,但污泥問題卻遲遲未能有效緩解。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教授認為,深究其因,主要是污泥核心政策的缺失以及技術路線的爭論。 核心政策缺失 明確部門責任,加強績效考核 當前我國污泥政策多集中在技術政策或技術指南等細節性政策上,而推動行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政策至今仍是空白。什么是關鍵政策?王洪臣認為,首先應明確部門責任。由于污泥是個社會問題,涉及環保、建設、農業、國土以及發改等多個部門,一個部門無法單獨解決問題,應有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其次,應建立考核機制,或與已有考核機制掛鉤,明確獎懲。責任不明確就會扯皮,意見不一致時就會放一放;沒有考核就沒有壓力,從而也就沒有動力。明確責任,獎罰分明,就是關鍵政策,沒有這樣的政策,就難以推進。 眾所周知,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發展迅速,建成投入運行的三千多座污水處理廠為水污染控制發揮了根本性作用。取得這樣的成果,固然有水污染壓力的原因,但部門職責明確以及關鍵政策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技術路線爭論 陷入到了簡單的技術路線之爭,沒有考慮綜合解決方案 當前我國污泥有效處置率低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源于接連不斷的技術路線之爭。”王洪臣指出。 污泥處理技術路線有厭氧消化、好氧堆肥、焚燒、熱干化、石灰穩定等。目前在污泥處置方向、技術路線方面,大家的分歧比較大,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尤其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往往還是“陷入對單一技術路線的爭論。”王洪臣如是說,“單純的認為是土地利用好還是焚燒好,有我沒你的感覺。” 王洪臣認為,污泥綜合解決方案應該是融合現有的有效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面向問題、從源頭到末端綜合解決城鎮污泥問題。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應綜合考慮污泥泥質特征、當地的土地資源、環境背景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的確定本地區的污泥處置方式或組合。
- 022022.07
工業廢水的有效治理應遵循原則
工業廢水的有效治理應遵循原則 (1)最根本的是改革生產工藝,盡可能在生產過程中杜絕有毒有害廢水的產生。如以無毒用料或產品取代有毒用料或產品。 (2)一些流量大而污染輕的廢水如冷卻廢水,不宜排入下水道,以免增加城市下水道和污水處理廠的負荷。這類廢水應在廠內經適當處理后循環使用。 (3)成分和性質類似于城市污水的有機廢水,如造紙廢水、制糖廢水、食品加工廢水等,可以排入城市污水系統。應建造大型污水處理廠,包括因地制宜修建的生物氧化塘、污水庫、土地處理系統等簡易可行的處理設施。與小型污水處理廠相比,大型污水處理廠既能顯著降低基本建設和運行費用,又因水量和水質穩定,易于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況和處理效果。 (4)在使用有毒原料以及產生有毒的中間產物和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采用合理的工藝流程和設備,并實行嚴格的操作和監督,消除漏逸,盡量減少流失量。 (5)含有劇毒物質廢水,如含有一些重金屬、放射性物質、高濃度酚、氰等廢水應與其他廢水分流,以便于處理和回收有用物質。 (6)一些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毒廢水如含酚、氰廢水,經廠內處理后,可按容許排放標準排入城市下水道,由污水處理廠進一步進行生物氧化降解處理。 (7)含有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污染物廢水,不應排入城市下水道和輸往污水處理廠,而應進行單獨處理。
- 022022.07
工業廢水的有效處理設施
工廢水的有效治理應遵循原最根本的是改革生產工藝,盡可能在生產過程中杜絕有毒有害廢水的產生。如以無毒用料或產品取代有毒用料或產品。一些流量大而污染輕的廢水如冷卻廢水,不宜排入下水道,以免增加城市下水道和污水處理廠的負荷。這類廢水應在廠內經適當處理后循環使用。成分和性質類似于城市污水的有機廢水,如造紙廢水、制糖廢水、食品加工廢水等,可以排入城市污水系統。應建造大型污水處理廠,包括因地制宜修建的生物氧化塘、污水庫、土地處理系統等簡易可行的處理設施。與小型污水處理廠相比,大型污水處理廠既能顯著降低基本建設和運行費用,又因水量和水質穩定,易于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況和處理效果。在使用有毒原料以及產生有毒的中間產物和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采用合理的工藝流程和設備,并實行嚴格的操作和監督,消除漏逸,盡量減少流失量。含有劇毒物質廢水,如含有一些重金屬、放射性物質、高濃度酚、氰等廢水應與其他廢水分流,以便于處理和回收有用物質。 一些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毒廢水如含酚、氰廢水,經廠內處理后,可按容許排放標準排入城市下水道,由污水處理廠進一步進行生物氧化降解處理。含有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污染物廢水,不應排入城市下水道和輸往污水處理廠,而應進行單獨處理。